群青, 英文Ultramarine,來源于拉丁語ultramarinus,意思“來自遙遠的海外”,它本用來指代好幾種進口物品,而不僅是顏料。現在主要指群青藍。
群青在14和15世紀的時候由意大利商人從阿富汗傳入歐洲的。 這種顏色是用一種比較珍貴的石頭青金石制成。資料顯示,青金石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阿富汗傳入中國。青金石(英文:Lapis lazuli,來源于拉丁語)在中國古代稱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
人工合成群青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以前是將一種青金石加工成粉末。將一種珍貴的寶石做成顏料,是何其珍貴,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使用的做好的和最貴的顏料,所以通常用在圣母當中,象征著神圣。直到1826年人工合成群青顏料之前,群青的價格才降下來。
所以,群青在當時之所以非常昂貴,一方面是原材料來源于遙遠的阿富汗,另一方面原材料是非常珍貴的青金石。
群青藍的顏料代碼:
Pigment Blue 29(P.B.29)
29號顏料藍。
分子式可以表示為:Na6Al4Si6S4O20
群青結晶體各自的基本單元是由硅鋁酸鹽的網狀典型四面體結構所組成,四面體中分布著鋁和硅原子(硅和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換)。也可以看成是由AlO4和SiO4構成的構架,四周分布著 鈉原子Na+和硫原子 S3-。
所以分子式也可以看成是(Na,Ca)8(AlSiO4)6(SO4,S,Cl)2
晶體結構示意圖如下:
群青的顏色由兩種因素確定:
一定結構的結晶格子;
鈉原子Na+和硫原子S3-之間一定的結合關系(S3-發色團),若鈉原子和硫原子置換出去,就沒有價值了。
注意:對于群青紫(C.I. Pigment Violet 15:77007)和群青紅 (C.I. Pigment Red 259:77007),它們的發色團是S4
群青藍是以硅酸鹽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煅燒而形成的多元素無毒無機顏料。具有極好的耐光性,耐堿性,耐熱性,耐候性,在200℃條件下長期不變時,具有較好的親水性,但易被酸的水溶液破壞,生成硫化氫H2S。
群青藍的生產工藝流程大概是原料在高溫煅燒后形成群青藍粗制品,再經過顏料化處理形成顏料。
原材料:
高嶺土:含有硅鋁酸鹽,是構成群青藍顏料結構框架的物質;
無水Na2SO4;
無水 Na2CO3;
硫磺;
硅添加劑、還原劑。
其中,高溫煅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升溫階段:溫度升到730℃之前,主要生成各種硫化物。
2、高溫階段:溫度730~800℃,第一階段生成的多硫化物跟硅酸鋁之間的反應,生成綠色群青。
3、降溫氧化階段:生成的綠色群青氧化生成藍色群青。
合成的群青藍比天然群青藍鮮艷,因為人工合成的群青藍的粒子顆粒更小,且粒徑分布均勻,所以對光的散射也非常一致,而天然群青藍由于是使用青金石研磨形成的,顆粒大小非常不一致。
著色方面:用于塑料、油漆、橡膠、印染、油墨、彩畫、建筑等。
提白方面:用于油漆、針織行業、造紙、洗滌劑等。
繪畫專用: 用群青粉末分別加入調和油、膠水和丙烯,可以分別制成油畫、水彩畫、水粉畫和丙烯畫顏料。群青屬于礦物質顏料,透明、遮蓋力弱而且明亮度,不適合畫很暗的色調。卻適合裝飾色彩,尤其是在中國古建筑上用途很普遍。
S3-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