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個時代,還需要藝術嗎?
這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吉林女孩花光四十萬積蓄,拍了部東北野史,生猛無比!》。文章中的女孩自籌經費,自己編劇導演拍攝了一部很有內涵和分量的電影《吾神》,這個八七年出生的東北女孩,不是中戲畢業,也不是電影學院畢業,而是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院不是學畫畫的地方嗎?怎么學生拍電影去了?
這其實不奇怪,這些年中央美院出來的學生跨界在各個領域做出優秀成績的事例屢見不鮮,主要原因是現在的中央美院早已不是單一培養畫家的傳統意義的專業美術學院了。
二十年前的中央美術學院,只有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五個造型專業和一個美術史專業,師生總計不過六百人。那時學生的理想就是畫好畫當畫家。
今天的中央美院與二十年前已完全不同了,規模、硬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最主要的是方向和定位也有很大不同了。現在的中央美術學院包含了設計、建筑、繪畫造型、多媒體、實驗藝術、人文等多個綜合學科。傳統的國油版雕等純藝專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而且也在往跨學科方向發展。
畢業的學生所從事的職業也越來越寬泛,搞設計的,拍電影的,當演員的,搞樂隊的,搞金融的,開酒吧飯店的,做互聯網的---林林總總,干什么的都有。所以,不要認為中央美院畢業的就一定搞美術。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不管你認不認可,這就是趨勢。
再對比國外的藝術院校,這種趨勢的改變就更加明顯了:無論是老牌的還是新型的藝術學院中,架上繪畫都早已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觀念藝術、新媒體藝術、綜合裝置藝術等跨領域跨學科的藝術門類。
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趨勢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這個時代不需要那么多畫家了!尤其是那種傳統意義上靠手藝吃飯的畫家。今天中國的畫家已經嚴重過剩了!
那么,這個時代還需要藝術嗎?還需要美術嗎?
孩子學美術還有意義嗎?
首先,藝術對于任何時代都是不可或缺的,也許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藝術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但是,對于藝術或美術的理解是要在動態的過程中進行的。也就是說,在不同時代下,藝術所呈現的狀態,體現的價值和適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今后的藝術肯定不會有更多獨立姿態出現的可能,而是更加細碎地融入整合到其他的領域,越來越成為做為底層建設的基礎學科。
換句話說,以后你成為一個以藝術為職業的藝術家的機會越來越小,但具備藝術的思維方式和視野又是你必須具備的能力!
從中央美院近些年的趨勢也可以看出,現在的學生在傳統的造型基礎方面的能力整體上比之從前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創新能力和跨學科的適應能力更加突出,這使得他們能很快地融入到社會大環境中,并取得成績。
我們讓孩子學美術的目的肯定不是把他們都培養成小畫家,而是要讓他們學會用藝術的方式思考,有自我的判斷和想象,有藝術的思維和感受,有用藝術的方式介入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這些對于他們將來的工作和成長是有深遠意義的。
而要做到這些,一定要有相應的培養邏輯和方法,需要從更深層和寬泛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定義兒童美術的教育方向。
目前我們針對兒童美術培養的思路和邏輯,依然是建立在培養孩子將來會畫畫這個狹窄的理解之上,這與上述所說的未來的要求是相去甚遠的。
2、新的時代下,應該有新的思考和探索。
事實上,很多家長并沒有真正重視孩子的美術學習,他們認為孩子將來也不從事美術工作,會不會畫畫無所謂。即便是愿意讓孩子去學一些美術的家長,也僅僅是出于讓孩子掌握一技之長、有點審美修養的考慮。
而家長之所以這么認為,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們現在大多兒童美術培訓教育機構也的確只是停留在教孩子畫畫這個單一表面的層面上。對于如何通過畫畫這個基本行為開發孩子的思考能力,想象創新能力以及通過藝術的思維連接和促進其他學科的能力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辦法。
我們大多數時候只看到孩子學美術那些表面的東西,而對于藏在畫畫表面結果背后的深層意義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
我一直認為,孩子階段的美術學習絕不應該是為畫畫而學畫畫,一定要拓寬和挖出來學畫畫背后的價值,這對孩子的后期發展才有本質的意義。
我不想夸大學美術的作用,但僅僅是停留在學會畫點畫這個層面上,而又不可能去當畫家或把畫畫做為一個職業,那學畫畫的意義也就真的可有可無了。
而事實上,學美術的本質是讓我們多一種思維的方式,多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比畫畫本身重要的多。
我們知道,絕大多數人都是左腦思維,是更偏重邏輯和理性的思維,而右腦思維更多與感性、直覺、形象記憶等相關。大量研究表明,藝術對右腦思維的開發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實早在400多年的古希臘文明時期, 科學與藝術是緊密相關的。人們甚至沒有嚴格區分科學與藝術的概念,認為兩者理所當然地是自然哲學的兩個組成部分。這個時期的一些杰出人物,從早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后期的歐幾里德,都是精通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大師。
而文藝復興時期則是科學與藝術的合作巔峰。意大利畫家、科學家達·芬奇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科學家的精神去探索自然,深邃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使他在藝術和科學上都達到了頂峰。
到了17世紀后,科學與藝術開始漸行漸遠,各自確立了獨立的學科,進行獨立的研究。
物理學家吳健雄也曾經指出:“為了避免出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危機,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消除科學文化和人文(藝術)文化之間的隔閡。”這種消除并不是簡單地把科學和藝術疊加在一起,形成一門諸如工業設計課,就能完成使命的。因為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方式是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點點滴滴之間互為滲透的。
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就曾預言過:“藝術將越來越科學化,科學將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
福樓拜的語言在今天也得到了驗證,藝術正廣泛地滲透到各個領域,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新媒體視覺、3D打印---
藝術作品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更多的新技術、新媒體、新視角被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在國際藝術展上,我們看到的架上繪畫越來越少,而和新科技新材料結合跨界融合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多)。
可以這么說,將來你不懂科學和先進技術可能都搞不了藝術創作,同樣的,你不懂藝術或缺少藝術思維,你也可能被時代淘汰!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的學習不應該僅僅是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或者是為將來的職業選擇,而更應該作為一種底層的基礎學習,和數學、英語一樣重要的底層基礎學習!
當然,既然是底層的基礎學習,我們就有必要拓展開發藝術做為基礎學習的更為寬泛的價值。
只停留在為畫畫而畫畫,或為彈琴而彈琴的單一表面層面,顯然是無法勝任藝術做為底層基礎的重任的。
針對上述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具體實施方法,讓孩子通過藝術學習全面系統地培養綜合的底層基礎能力,是廣大家長和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作者:
老潘(潘利國),中央美院碩士畢業,
中央美院的任課教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