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都知道想象力的重要性,
沒有想象力人類不可能登上月球,
沒有想象力不會產生四大發明,
沒有想象力萬里長城不可能矗立在我們面前。
想象力讓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
想象力讓吳承恩寫出了西游記,
想象力讓達利畫出了一幅幅超現實主義力作。
科學需要想象力,文學需要想象力,藝術需要想象力,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想象力。
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想象力的發展史!
想象力如此重要,可是我們有多少人在現實生活中正真去重視它了呢?
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對培養想象力做了切實可行的具體工作了呢?
在我們現行教育機制下,想象力的培養發展幾乎成為奢談,想象力已于我們漸行漸遠,在一般人眼里想象力只是天才和偉大人物的事了。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我們習慣了掌握各種規則、公式、知識、經驗、訣竅,習慣了接受普遍規律,不敢有打破常規的思考,不敢有標新立異的創新。
這種現實的環境越來越讓想象力的滋養生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我們還需要想象力嗎?在哪里可以放飛我們的想象?
02
想象力,顧名思義,就是對未知的或不存在的事物進行臆想的能力,是構建一種全新事物和形象的能力。
想象力一定是需要突破了日常規范和普遍規律的,是需要瘋狂和勇氣的。也就是說偉大想象力的付諸行動往往是要付出冒險的代價。
它一定是和功利的實用主義水火不容的。
也正因為如此,在越來越功利的實用主義社會大背景下,我們寧愿循規蹈矩,不愿越雷池一步,想象力漸漸淪為了葉公畫在墻上的巨龍。
盡管現實如此,我還是不得不說,不要丟下你的想象力,也許某一天,它將成為你致勝的重要法寶。
如果說,太多功利的現實領域無法讓飛揚的想象去安放,那么還有這么一塊相對寬容的土壤,可以讓你的想象飛一會兒,對,那就是藝術這塊土壤。
相較于其他基礎學科,藝術(美術)強調個性,強調創新,沒有太多的統一的規范性、沒有比較明確的標準,沒有太多的公式和規則,有比較高的自由度,這種相對的寬松為產生想象力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土壤。
因此,搞藝術的人很多都有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的想象力好像比普通人更為豐富。
所以,如果想讓自己具有想象力,不妨學學美術吧。
這些年越來越多家長讓孩子學美術也是出于這個目的吧!
孩子在四五歲到七八歲是想象力最為豐富的時期,這個階段,他們腦海里還沒有被太多知識、經驗、規矩、概念和規范占據。
他們腦海中還有足夠多的空白空間安放他們自由的想象。
這使得想象力滿天飛幾乎成為他們的本能,盡管這種想象力還初級和幼稚。
孩子的想象往往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甚至你覺得可笑,然而正是這種不著邊際的幻想才孕育著無限的可能,孩子這些原生的初級的想象力,正是通往高級想象力的基礎。
有多少偉大的想象不是來自于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呢?
在循規蹈矩的學校教育之外,讓孩子在課外的美術班里培養個性,釋放自我,保護和培養想象力,
這是我們的良好心愿。
不過現實中,我們又容易不由自主地犯葉公好龍的錯誤:
我們不能忍受孩子在放飛想象的過程中畫出來亂七八糟、不成面貌的結果,我們習慣了孩子畫出一幅幅清晰完整干干凈凈的畫面,我們甚至不能接受孩子把顏色涂到輪廓外面。
我們寧愿看到孩子畫一幅沒有自己思考的規規矩矩的好看的畫,也不愿接受孩子經過自己思考想象畫出來的不怎么好看的畫面。
我們只注意看表面的效果,而忽略了過程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在這種認知和心態下,通過美術培養和保護孩子想象力的愿望又無疑化為泡影!
而事實上,想象力的培養,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的培養,需要時間和過程的積累。需要給他們大量的試錯的時間,需要他們大量的不受干擾和約束的自我發揮過程。需要孩子一大堆不成樣子的畫面的探索。
但我們急于每幅畫看表面的漂亮效果的心態,必然與此是相悖的。
而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也多是受這種心態的影響,不敢創新探索,不敢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發揮想象空間,生怕孩子不著邊際的想象把畫面搞得一團糟,破壞了畫面效果。
老師在前面一板一眼地教、孩子在后面亦步亦趨地學,這種你教我學的單向灌輸模式,的確保證了畫面的效果,然而這種做法只是讓孩子學習了些簡單的表面技能,而更重要的自我思考和想象沒有得到釋放和發展。甚至連孩子本身具有的無拘無束的自我想象力也扼殺在搖籃里了。
孩子的美術學習,表面看是學習美術,內在看更多是在美術這個形式載體之下的思維和表達的培養,尤其是六七歲以下的孩子,學一些表面的美術技能和形象刻畫遠不如多通過繪畫進行主動思考想象重要的多。
這些看不到的畫面背后的能力素養才是對孩子一生有幫助的。
03
那么,保護和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怎樣才算正確的做法呢?
我認為為想象力包含邏輯想象、敘事想象和形象想象三個方面。數學物理等對應邏輯想象,文學詩歌等對應敘事想象,美術對應形象想象和敘事想象。
我們先說敘事想象的培養:
敘事想象的培養途徑,除了與語文有關的寫作閱讀外,在繪畫方面應該著重孩子主題性創作的引導,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設定不同主題、不同情境、不同角度、不同形象、不同時期的內容來拓寬孩子的表達和思考的視野。在此過程中,充分給予孩子自主的想象和表達空間,讓他們盡可能通過自己的想象完成豐富的敘事表達。
這些創作主題,可以是他們熟悉的現實場景,也可以是完全幻想的虛幻場景,可以是童話故事,也可以是真實的體驗,主體形象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可以是他們發明的新物種。
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是單幅的畫面,也可以是多幅連續的畫面,總之,就是要通過畫面的形象讓他們展開思考和想象。
孩子在經過大量的這種主題創作之后,自主的敘事想象力會得到很大提高,也就會形成自主思考表達的習慣。
這種繪畫的敘事想象力,不但對孩子美術提高很大,對于文字的表達同樣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個孩子的父親和我聊到他對他女兒的想象力引導起到的成效:他孩子小學三年級,有一次語文課上,老師要求用---很大---又很小造句。
孩子是這樣寫的:
我有一雙眼睛,有時它們很大,大到可以裝下整個世界,有時它們又很小,小到裝不下一滴眼淚。
我有一張嘴,有時它很大,大到可以吃盡人間美味,有時它又很小,小到連一粒藥片也難以吞下。
我很驚訝剛剛三年級的孩子能寫出這么富有想象力,甚至有些哲理的句子。問他平常是怎么引導的?他說,孩子從小就愛看書,給她買了大量的繪本書,孩子也特別愛畫畫,他也總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思考感受,把自己的想象和觀察畫出來。可能這些都對她形成很好的想象力有幫助吧?
再說形象想象的培養:
形象想象能力,我們指通過現有形象聯想拓展從而創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一個香蕉,我們可以把它聯想成月亮,聯想成小船,還可以聯想成一只小狗的尾巴。
一片葉子,我們可以聯想成一葉輕舟,可以聯想成一只眼睛,可以聯想成很多很多與葉子這個形象關聯的物體形象。
通過由簡到難多次的這種圖形聯想的引導,孩子的形象想象力必然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當然,培養想象力的途徑遠不止這些,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嘗試,我這里僅是拋磚引玉。
綜合來說,對于孩子的想象力我們首先是要做到保護不傷害,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激發培養引導,讓孩子想象力得以充分釋放和發展,是我們作為老師和家長需要高度重視的。
結語
不能否認想象力的旺盛是與年齡成反比的,年齡越大,知道的知識經驗越多,社會性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受到禁錮,想象力也就越來 越少。
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想象力已經是可望不可及的一種東西。恰是因此,那些在成年之后依然還具備豐富想象力的人更容易做出突出的成績。
回想一下,那些由于豐富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人類文明,無論文學藝術還是建筑科學更多來自離我們遙遠的古代,為什么呢?
我想,這是由于古代人做為個體有更多的自我空間吧?現代社會在高度工業化下,人們越來越成為工業化流水線上一個高度流程化運轉的部件,
強大的現代化社會機制下,做為個體的個人價值越來越小,社會整體的想象力也必然衰減,這個趨勢可能很難逆轉。
這個大環境大趨勢下,想象力可能會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
夸張點說,在未來誰擁有想象力,誰將會改變世界!
因此,培養想象力從孩子開始吧,趁他們想象力還沒有被社會泯滅之前。
本文作者
老潘(潘利國),中央美院碩士畢業,
中央美院的任課教師,
一個非著名畫家,
一個十歲孩子的父親,
一個教了二十多年繪畫的美術教師,
愿意把他多年的心得體會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們一起藝術!
作者微信lgpan1970